赵晓晨:在教育哲学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

内容摘要  赵晓晨博士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父亲多年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母亲是齐鲁名校长、正高级教师。父慈母爱,从小沐浴着书香长大的赵晓晨,聪慧灵透,好学多思,才气过人。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哲学系毕业的博士,她承继父母的衣钵,立志做一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努力在教育哲学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

  赵晓晨博士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父亲多年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母亲是齐鲁名校长、正高级教师。父慈母爱,从小沐浴着书香长大的赵晓晨,聪慧灵透,好学多思,才气过人。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哲学系毕业的博士,她承继父母的衣钵,立志做一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努力在教育哲学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专业贡献。

  赵晓晨曾师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哲学系系主任大卫·T·汉森(David T. Hansen),汉森教授极其关注生活的审美维度的教育作用,一直致力于探索“教学的诗意”,在他的指导下,赵晓晨对相关理论研究做出了自己的学术贡献。她深入解读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中对艺术与真理关联的剖析,给时下存有功利主义思想者如何更切近生活本质地居于人世、发展灵性和智性带来了启示。在她的博士论文《海德格尔的冲突:一项美学探究》中,她以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定义中包含的“大地”与“世界”元素之本体论冲突为主线,追溯其在古希腊神话、柏拉图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渊薮,厘清了相关叙事和概念的时空经纬。此外,她探索这一对立统一关系如何映照现象界的形而上学结构所蕴含的“隐”“现”矛盾,揭示了该结构对于转化性审美经验发生的关键意义及伦理内涵,为理解人、物、符号与自然之间有机复杂的交互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方法论上,她的论文通过对美学原理的深刻洞察和对文学、哲学及宗教文本的精细分析,拓展了教育哲学的研究边界。

  2024年1月,赵晓晨在人文艺术领域核心期刊《宗教学》(Religions)发表了跨学科的学术论文《海德格尔的世界:通过事物性重新赋魅》这篇文章,借助对海德格尔中晚期哲学的再诠释,展现了凝聚人类劳作、思考、创造的日常用品的本真艺术性,追溯一件“东西”历经不同制作者和使用者的手所见证的跨越时空的错综命运,突破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框架,构建了一种凝聚于瞬间、流动于言说、体现于实践的历史与超历史视角,也暗合了东方古典道教和佛教中天人合一、一花一世界的宇宙观。

  学术研究之余,赵晓晨也致力于通过教学把自己的思考和发现传递给更年轻的学生。她长期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担任中文助教,有意思的是,她在传播汉语言文化过程中,常把一些独特的哲学概念,如“庄周梦蝶”等渗透其中,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教育哲学智慧。本学年,她在博尔根社区学院担任哲学兼职教授,主讲《哲学导论》课程,一方面带领学生精读《申辩篇》《理想国》《第一哲学沉思录》等经典著作,探索知识、存在和美德的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聚焦于人工智能等热点议题,以丰富生动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中审视和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

  未来可期!相信孜矻勤勉的赵晓晨博士,在教育哲学研究领域,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成为这一领域熠熠闪光的学术之星。(图文:季俊昌)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